中新经纬6月12日电 据“中国人民银行”微信号12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局党支部发布题为《强化宏观审慎管理 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的文章称,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推动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文章介绍,中国人民银行坚持问题导向,发布《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明确开展宏观审慎管理的总体思路、原则及框架,围绕重点领域制定提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一是促进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信贷过快扩张/收缩会加剧金融体系顺周期性。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将信贷投放与金融机构资本水平、系统重要性程度及宏观经济状况相联系,引导信贷平稳适度投放。针对金融创新发展加快以及资产多元化趋势,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机制(MPA),从以往盯住狭义贷款转为对广义信贷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成为促进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优化金融结构的基础性政策工具。
二是维护外汇市场及跨境资本流动总体平稳。在我国对外开放进程日益深化的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出现一定变化是正常现象,但如果短期内资金大进大出、快进快出形成“势能”则可能引发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密切监测外汇市场及跨境资本流动变化,有针对性地创设了远期售汇外汇风险准备金、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适时进行逆周期调节,为近年来我国成功应对外汇市场及跨境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实施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房地产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又与金融体系高度关联,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顺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立足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定位,持续优化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有效发挥了逆周期调节的作用。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近期将首套住房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降至15%、二套住房降至25%。
四是健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附加监管制度。大型金融机构规模大、业务复杂,在金融体系中居于枢纽地位,一旦出现重大风险会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冲击。中国人民银行科学制定规则,准确认定机构,提出附加监管要求并督促落实,提升抗风险能力。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缓冲垫低于1%的系统重要性银行数量已从开始实施附加监管时的8家降至5家。完善系统重要性银行恢复计划和处置计划,发布《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将宏观审慎管理拓展至非银领域。
五是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互联网金融业态快速发展,跨行业、跨机构、跨区域经营特征明显,风险的复杂性、传染性、涉众性增强。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积极稳妥推动化解互联网金融领域重大风险。有序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善始善终推进大型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推动将所有金融活动依法纳入金融监管,有效遏制了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无序扩张。果断打击虚拟货币交易炒作,境内虚拟货币交易场所得到彻底清理,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金融稳定。
文章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一是持续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政策,逐步拓展宏观审慎政策覆盖领域。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机制,推动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微观监管政策等的协调配合。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顺周期累积以及跨机构、跨部门、跨市场、跨境传染两大来源着手,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结合我国国情并借鉴国际经验,丰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在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宏观审慎重点管理对象的基础上,逐步将主要金融活动、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和非银金融机构纳入宏观审慎管理。
二是开展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强化对广义信贷增速的监测和宏观审慎管理,促进货币信贷平稳增长。根据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的风险传染渠道,运用好各项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维护外汇市场及跨境资本流动总体平稳。结合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人民群众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推动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三是提升重点机构和领域的稳健性。围绕提升损失吸收能力和风险应对水平,不断夯实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附加监管。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宏观审慎管理,持续监测跨市场跨行业创新业务,把握好防范风险与促进创新的平衡。